6月20日,王晟临时代办在《赞比亚每日邮报》《赞比亚时报》《每日国家报》《桅杆报》等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中国新能源产能与非洲绿色发展的双赢路径》。文章全文如下: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加速发展。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产品出口额突破万亿元大关。中国在“新三样”领域的技术和生产能力居世界领先地位,而非洲国家在新能源领域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和非洲在新能源领域优势互补,是绿色转型和发展的同行者和合作伙伴。但是近期出现个别国家不断炒作所谓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导致不公平竞争”的论调,称中国制造的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能源产品“超过100%的全球需求,破坏竞争,危及世界各地的生计和企业”。这种说法既违背经济规律,也无视非洲对发展新能源的迫切需求,将阻滞非洲乃至全球的绿色转型。
首先,中国新能源产业带来的不是过剩产能,而是发展机遇。非洲国家坐拥丰富的绿色发展潜力,也有机遇意识。以赞比亚为例,赞比亚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蕴藏量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也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中赞绿色能源领域合作将结合赞比亚资源禀赋与中国产能优势,具有广阔发展空间。认为新能源需求已经达到饱和的谬论完全忽视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发展绿色能源的需求潜力和决心。
其次,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力并非靠政府补贴得来。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严格遵守世贸组织补贴纪律,履行透明度义务。新能源产业发展是技术、市场、产业链等综合优势的产物。中国新能源产品物美价廉,是产业发展快、技术先进、配套产业完善的结果。“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帮助更多非洲国家获得可负担得起、可靠、可持续的清洁能源,弥补了非洲国家绿色发展的资金和技术缺口。“新能源产能过剩”论大行其道,只是为了抬高新能源产品价格,使非洲国家和人民通过绿色发展实现“弯道超车”,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梦想变得遥遥无期。
第三,新能源产能与其说过剩,不如说是短缺。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以及国际能源署报告显示,为了实现全球碳中和,必须进一步加快对新能源的投资。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到2030年,全球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将达到4500万辆,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需求将达到820吉瓦。可见,新能源产品的未来市场需求非常巨大。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949.5万辆,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达5.1亿千瓦,其中中国贡献超过一半。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绿色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当前,赞比亚等南部非洲国家正遭受严重旱情带来的能源短缺。中国相信绿色能源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总钥匙”,愿意持续为非洲国家提供新能源领域先进技术和优质产品,助力非洲绿色转型。
今年是中赞建交60周年,是两国元首确定的中赞经贸年,还将召开中非合作论坛新一届峰会。绿色能源合作是中赞绿色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赞比亚实现绿色转型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资企业承建的下凯富峡水电站、伊亭皮太阳能电站等项目证明了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在抽水蓄能、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提供最佳解决方案。中国愿同包括赞比亚在内的非洲国家一道,携手走出中国新能源产能与非洲绿色发展的双赢路径。